178体育赛事免费直播-2024年洲际杯-中国竞彩网官方app下载-亚洲区十八强赛比赛时间|www.fjfuyin.cn

 
首頁 | 研究院概況 | 新聞動態 | 冰雪名家 | 作品欣賞 | 評論研究 | 學習交流 | 分支機構 | 網絡學院 | 聯系方式
 評論研究
評論研究
 點擊排行 more 
璀璨藝海,揚帆新程——中國…
筆繪江淮情,墨香頌華章——…
兩百余幅潑墨佳作亮相濠江,…
“上善至美”之約:郭春冰雪…
以墨傳情,用心感受,共話師…
趙春秋院長《空山聽雪》亮相…
春秋老師率領寫生班上林寫生…
王珂珊受邀為中科院美協作冰…
穿越冰雪,綻放絢麗!王淑云…
 
 評論研究
彼 岸 扁 舟
 


——山水畫中待渡主題的精神意蘊

趙春秋



雪天待渡圖


      摘要:在中國山水畫中,待渡作為最常見的表現主題,被畫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蘊。本文通過對歷史上幾幅待渡主題山水畫的解讀,探尋待渡背后畫家的隱逸思想和彼岸理想,揭示其心靈救贖的精神意蘊。

 
      關鍵詞:山水畫;待渡 ;扁舟;彼岸 ;心靈救贖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一、彼岸情懷

      舟船,是中國古代水上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,與古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同時,舟船的獨特功能和品性,也使它成為負載人類情感與理想的心靈之舟,舟船所具有的漂泊、離別、自由、歸隱、援濟等意蘊與古人心靈體驗產生了密切的聯系,從而由世俗的普通物件升華為意蘊深厚的藝術形象,從生活實用上升到了藝術審美的高度,此時的舟船不僅是古人思想的寄托,更是藝術的象征。徜徉于浩瀚的中國古代文學之林,我們不難發現,古代文人們對舟船情有獨鐘。無論是詩詞曲賦還是傳奇小說,眾多蘊涵豐富的舟船意象俯拾皆是,內容之豐富 ,足以令我們瞠目結舌,有浪跡漂泊之舟、離情別緒之舟、超凡脫俗之舟、仕宦羈旅之舟、乘興游樂之舟、凌波擺渡之舟、放狂弄潮之舟、載酒中流之舟、隱逸垂釣之舟、葦岸煙渚之舟等等 ,而舟船意象在詩人筆下更是表現手法各異 ,煥發出無窮的藝術魅力。“孤舟”、“扁舟”、“孤帆”、“暮帆”、“輕舟”、“蘭舟”等舟船意象比比皆是,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散發出無窮的魅力!

     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,舟船也是重要內容。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北宋、西夏的敦煌壁畫中就出現了豐富的舟船形象,飄板、小舟、帆船、樓船等應有盡有,敦煌藏經洞遺書和紙畫中也有大量船的資料和圖畫。目前能見到的我國最早的山水畫《游春圖》(隋,展子虔)中,就有游船在水面搖曳的生動描繪。唐朝張彥遠的《歷代名畫記》中也有南齊王殿作《列女傳舟儀圖》的記載,北宋宣和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繪畫作品的著錄著作《宣和畫譜》中,更是在第八卷單獨列出“宮室舟車附”,作為宮室畫科重要的內容。這些舟船有的獨立成畫,有的僅作畫中點綴而已,卻都有著豐富的意蘊,待渡、泛舟、晚渡、歸棹、泊舟、獨釣、漁隱,在水暈墨章的畫面中,空蒙迷茫,煙波浩淼,一葉扁舟或泊或泛,遠離世俗,迥絕囂塵,這不僅是畫家眼中、筆下的物象,更是縱懷高蹈的感情寄托。陸地是堅硬的、世俗的,那里是一切欲望展示的領地;而水面是柔軟的、精神的,那里是個人心靈隱微之所。(1)可以說,這浮三江泛五湖,任心獨往樂在煙波的一葉扁舟,就是作者寄寓在筆墨中的性靈之舟。畫家通過這一葉扁舟,在煙波中感悟人生,一竿云影一天雨,一船煙霞一江風,禪家的明心見性,道家的致虛守靜,儒家的修齊治平,在這一剎那變得更加透徹清明……

      待渡,是古代山水畫中一個最常見的表現主題,也是一個具有典范意義的藝術母題,這一現實生活習見的普通場景,被畫家們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蘊,細細讀來,頗耐人尋味。歷史上待渡主題的著名作品有唐朝王維的《雪景待渡圖》;五代董源的《雪浦待渡圖》、《夏景山口待渡圖》、《瀟湘圖》;五代關仝的《山溪待渡圖》;北宋許道寧的《秋江喚渡圖》、《秋山晚渡圖》;北宋李成《密雪待渡圖》;元朝錢選的《秋江待渡圖》;元朝盛懋的《秋江待渡圖》;明朝的仇英也畫有《秋江待渡圖》。這些作品或工或寫,面貌各異,但起作品表達的,卻有著驚人的一致,那就是對人生“彼岸”的尋找和渴望。

      以待渡為主題的這些作品,畫面風格大多是清冷野逸荒寒蕭索的,寒林野渡,霜冷沙洲,溪山闊遠、樹木蕭疏,江水淼茫,畫面描寫的都是現實世界中并不完美的物象,表現出荒寒蕭疏的意境,折射出禪宗悲涼避世的逃禪思想。這種思想,曾經對中國古代的畫風帶來巨大的影響,重視荒寒蕭疏意境的營造,最具特色的是李成、范寬、郭熙均擅長的雪景寒林,在這些繪畫作品里,全無人間煙火氣息,只有悲涼高逸的詩情。待渡主題的繪畫,就是在這樣的意境中展開的,一方面描述現實世界的悲涼,體現了畫家對現實的不滿,另一方面描述待渡人翹首遠望,表達了對心中美好彼岸世界向往的隱逸情結。這些待渡圖中,有的只見于著錄,作品已經湮滅不可考了,我們只能通過作者的其他作品來揣測它的神采,有些待渡圖流傳至今,讓我們有緣能一睹它的風采,下面就讓我們在一一檢視中,領悟作者高翔遠翥的彼岸情懷。


 二、《待渡圖》解讀

     董源的《夏景山口待渡圖》,現藏遼寧省博物館,絹本設色,縱50厘米,橫319.8厘米,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。此圖在南宋和元朝,是內府藏品,元亡后,相繼為明代項元汴、清代耿昭忠、索額圖所藏,后為清內府收藏,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。此卷引首“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。”為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所題,卷后有跋曰:“右董元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,岡巒清潤,林木秀潤,漁翁游客出沒于其間,有自得之意。真神品也。”為元代鑒定家柯九思的親筆。元代詩人虞集對畫面作了精彩的描述:董元夏山何可得,嘉木千章鐵作畫。曾巒犭合雨氣潤,百谷正受川光溢。犬牙洲渚善蟵洄,滄江散落碣石開。山田何處無耕鑿,尋源不得還徘徊。

     展開畫卷,右手是平靜的水面,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,稍近處浮一漁船,漁人悠閑作業。視線慢慢左移,出現了似“犬牙”的洲渚,坡岸平緩,岡巒起伏,山頭多作圓形,草木蒙茸其上。再往左,呈現出“蟵洄”錯落的洲渚,樹木繁茂,房舍掩映其間,偶見勞作的農人。垂柳依依的灘岸上,一戴青冠的紅衣人正在招呼駛來的渡船。

     從近景洲渚往遠看,是一片平灘,平灘后面是更遠的、起伏連綿的洲渚。空氣濕潤,山形朦朧,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“峰巒出沒,云霧顯晦……溪橋漁浦,洲渚掩映,一片江南”,柯九思所說“岡巒清潤,林木秀潤,漁翁游客出沒于其間,有自得之意”完全相符。(2)這種景象,既是江南山水的真實寫照,更是作者內心桃源思想的折射。

     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關仝《山溪待渡圖》是其代表作品之一,具有其典型畫風,該作立軸,絹本,縱:156.6厘米,橫:99.6厘米。描繪大山下水濱有人待渡,畫中大山矗立,石質堅凝,氣象壯偉荒寒,水墨淡色勾繪的圾垅、風阜、巒嶺,矗立的主峰,直瀉的飛瀑,煙林掩映的古剎柴關,形象洗練而完整,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。雄偉蒼涼的氣氛,使觀者如在“灞橋風雪中,三峽聞猿時”,心生悲涼之感。此畫已經不是自然風光的簡單描摹,而是畫家的精神訴求與流露,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,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。 

     盛懋的《秋江待渡圖》為紙本墨筆,縱112.5厘米,橫46.3厘米,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。此畫采用兩段式的“深遠”構圖法,表現的是溪山闊遠、林木蕭疏的秋江風光。樹木蕭森,葦荻搖曳,兩三只蘆雁在空中飛鳴。岸邊樹蔭下,一長者攜侍童席地而坐,癡癡地遠望江面,等待擺渡的船。全圖用筆疏簡圓勁、工整細致,意境靜謐幽遠。

     錢選的《秋江待渡圖》歷來被認為是首屈一指的,該畫紙本設色,縱26.8厘米,橫108.4厘米,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。采用詩、書、畫相結合的形式,錢選自題七言絕句一首:“山色空濛翠欲流,長江浸徹一天秋。茅茨落日寒煙外,久立行人待渡舟。”引首處有乾隆御題“秋江待渡”四大字,曾為《式古堂書畫匯考》、《大觀錄》 等著錄。此卷描繪江南山水,畫面起首處幾株紅杉樹灼灼耀眼,一紅衣待渡人翹首遠眺,江水浩淼蒼茫,遠山連綿起伏,山下桃源般的房舍若隱若現,意境蒼茫空闊,靜謐悠遠。如鏡的江面,空靈迥絕,江面上隱隱約約一葉小舟,帶來了靈魂拯救的希望。畫中人江畔久立,熱切地盼望著那一葉扁舟,可以帶自己離開這紅樹所象征的莽莽紅塵,渡到桃源般的彼岸去!

三、精神探蘊

     在董源和關仝的待渡圖中,盡管我們也能感受到作者對彼岸生活的向往,但更多的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對現實生活的敘述。到了盛懋和錢選的待渡圖中,我們卻能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彼岸生活的強烈渴望,那艘遙遠的性靈之舟,盡管還隔著煙波浩渺的滔滔江水,卻給待渡人帶來了離苦得樂的無限向往。現實生活是苦的,這種苦卻又無法言說,只能通過繪畫來表達。盛懋是社會地位卑微的江湖畫家,在重道輕器的社會環境中,充其量是個低賤的匠人。盡管畫賣的不錯,能夠衣食無憂,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壓力還是顯而易見的,所以在他的待渡圖中,渴望改變生活狀態,到達自由彼岸的欲望就比董源關仝強烈好多。而同時代的錢選,因為社會地位和修養的不同,其彼岸思想較盛懋更甚。錢選曾經是南宋的進士,和趙子昂同列著名的“吳興八俊”。南宋滅亡后,作為前朝遺民的錢選,毅然拒絕了元政府的征召,隱居山林,“不管六朝興廢事,一樽且向畫圖開”,走上一條和趙子昂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。元朝按照征服的順序將百姓分為四等人:第一等是蒙古人,第二等是色目人,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是南人,錢選是南宋人,也就是元朝社會中地位最低的南人。對前朝的眷戀和懷念,不公正的文化歧視,使得有很高文化修養的錢選痛苦而壓抑,所以他對彼岸思想的追求,就有強烈的靈魂拯救的意味,他畫的待渡圖就有著更深層的意蘊。

     渡,是從此岸到彼岸的過程,在現實生活中,一葉扁舟足矣。但精神上的渡,卻是一個艱難的過程。對于精神上的渡,佛家稱之為“度”,有超脫的意思。佛家講的般若波羅蜜就是通達妙智慧度到彼岸的意思。佛家弟子不但要度自己,還要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往生凈土,在佛家眼里,人人都是待渡人。不僅是佛家,其實每個人自己都需要度。現實是殘酷的,在滾滾紅塵中,生活的煩惱焦慮,生存的殘酷競爭,生命的脆弱和短暫,人情冷暖,世態炎涼,難免讓人厭棄,能安放靈魂的理想彼岸,這時候就顯得特別重要。人人都期望有一個彼岸,一個可以安詳棲息,和諧順意的理想世界,哪怕是虛幻、短暫的,人們都愿意等待,這種理想,這種向往,這種等待,就是“久立行人待渡舟”的境界。從這個角度來講,我們每一個讀畫的人,何嘗不是等待心靈救贖的待渡人呢?

結語

從某種意義上說,山水畫是文人士大夫逃避現實、尋求精神慰藉的產物。濃濃淡淡的隱逸之味,使得山水畫具有了思之無盡的藝術魅力。待渡,作為山水畫中的一個重要藝術母題,表達了畫家厭棄污濁塵世,向往桃源樂土,追求超凡脫俗的精神逍遙性,超越自身,超越繪畫,超越現實的希望和理想。我們看到了現實的無奈,也看到了畫家縱懷高蹈,高翔遠翥的心靈,更看到對彼岸世界的期盼和渴望。惟其如此,中國畫才不是苦澀干冷的,它充滿詩意,充滿美學意蘊,充滿生機和向往,彰顯出令人驚、令人喜、令人思的無盡藝術魅力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

1)朱良志《生命清供——國畫背后的世界》p68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年1月第二版

(2)郎紹君《一片江南——重讀董源《夏景山口待渡圖》《中華遺產》第10期 2004年

參考文獻:

陳傳席 《中國畫美學史》人民美術出版社     2009年

陳傳席 《中國山水畫史》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1年

朱良志 《南畫十六觀》  北京大學出版社     2013年




五代  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卷

五代關仝 山溪待渡圖

五代關仝 山溪待渡圖

五代 關仝 秋江待渡圖


宋  佚名  秋溪待渡圖


元 盛懋 秋江待渡圖


元  錢選 煙江待渡圖卷


元  錢選 秋江待渡圖卷


明 仇英 秋江待渡圖


明 高陽   秋江待渡


清  王翚   漁村待渡






 
 
分享到:
 
上一篇: 上善的靈魂舞蹈  
下一篇:微風搖海綠 細雨染春紅  
 
 友情鏈接
中國冰雪藝術研究院 京ICP備17020464號 版權所有
地址:北京市通州區宋莊
技術支持:三一網絡 
關閉